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:掌握重点文言词语,理解各则语录含义;了解《论语》的历史价值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经典,培养自主研读能力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端正学习态度,激发传统文化热爱
教学重难点:
重点:文言词汇理解与语录解读
难点:哲理思想的实践应用
教学准备:
多媒体设备、课文录音、学案材料
第一课时:初识经典
1. 文化浸润(8分钟)
播放曲阜孔庙视频,设问:你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?引导学生发表见解,揭示儒家文化地位
2. 背景奠基(7分钟)
多媒体展示: ① 孔子:思想家/教育家/儒家创始人 ② 《论语》:语录体经典,半部论语治天下 组织学生齐读并笔记核心信息
3. 语感训练(15分钟)
① 播放课文范读录音,标注愠(yn)省(xǐng)等字音 ② 分组朗读竞赛,教师纠正断句错误(如学/而时习之) ③ 重点句式诵读:不亦...乎?反问句语气训练
4. 自主探究(20分钟)
学习小组完成: ① 借助注释翻译十则语录(重点:三省吾身通三义) ② 组内互考说罔等6个关键词 ③ 疑难问题汇总(如温故知新的递进关系) 教师巡视指导,集中解答典型问题
巩固延伸:
1. 配乐齐诵全文
2. 布置分层作业: 基础:背诵前五则+整理愠殆释义 拓展:搜集《论语》修身名句2则
第二课时:知行合一
1. 学情诊断(10分钟)
① 文言小测:10个重点词句翻译(如知之为知之)
② 背诵接龙:按学习小组竞赛式背诵
2. 深度研读(25分钟)
探究活动一:分类矩阵
(1)语录归类初探(小组合作,10分钟):
提供卡片:将《论语》十则语录打印或书写在单独的卡片上,分发给各小组。
确定维度:引导学生回顾十则内容,共同提炼出几个核心维度(如原设计的学习方法、学习态度、修身做人,或更精细的如学习之道/求知、品德修养/处世、反思内省/自察、人际关系/交友等,可根据学生讨论生成)。
归类填充:小组成员合作讨论,将每一则语录卡片归入他们认为最合适的维度类别下。鼓励组内对不同归属进行讨论甚至辩论(例如,见贤思齐既可以归入学习态度,也可归入修身做人)。
制作海报:小组将归类结果用表格、思维导图或其他创意形式(如智慧树、道德星图)呈现在大张纸上,清晰标注类别名称和归类语录。
(2)分享与思辨(全班交流,15分钟):
小组展示:各组简要展示分类框架与归类结果,说明理由。
聚焦冲突点:重点选取不同小组存在归类分歧的语录(如知之为知之是否仅关乎学习态度?是否也可归入修身做人中的诚实品德?),引发全班讨论。
教师点拨与深化:引导思考语录内涵的丰富性(往往涉及多个维度)与联系性(学习态度最终指向修身;修身离不开反省学习等),帮助学生理解《论语》思想的系统性。可小结核心思想及其相辅相成的关系。
探究活动二:价值思辨
辩论: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哪个对现代学习更重要?
3. 生活践履(20分钟)
情境案例卡(小组合作,8分钟):
教师准备(或课前布置学生搜集)若干个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或为人处事情境(如:考试失利时的心态、朋友失信时怎么办、面对网络谣言如何思考、如何对待父母的批评、发现同学比自己优秀时的心态、复习功课的方法等)。
各小组抽取1-2个情境卡片。
任务:小组讨论,选择本课十则中最适合指导解决该情境的语录(或组合),并简要解释该语录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(即该怎么做)。
现场解忧(分享与讨论,12分钟):
方式一: 小组代表陈述情境及选用的《论语》名言和行动建议。全班可评议其选择的合理性、建议的可行性,或补充其他适用语录。
方式二(角色扮演): 可选1-2个小组,简短扮演情境片段,并展示运用《论语》智慧解决问题/调整心态的过程。其他同学点评智慧运用得如何。
教师总结: 强调《论语》思想的普适性和指导意义,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体认、尝试践行。
4. 文化传承(15分钟)
论语新说展示会:
① 学生分享课外搜集的孔子轶事
② 小组创作《论语》践行承诺书
③ 师生共吟《儒风》主题诗作结
拓展实践:
1. 社区调查:采访长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
2. 文化手账:制作《论语》名句书签赠与父母
教学反思:
本设计突破文言文串讲模式,通过背景浸润-语感培养-矩阵梳理-生活关联四阶路径,使传统文化鲜活可感。分组探究环节需注意平衡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度,价值思辨可补充当代教育案例增强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