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根据后蜀宫廷秘闻创作的《洞仙歌》,以冰肌玉骨定格花蕊夫人的绝世风姿。本文提供完整词作、精准白话翻译及典故注释,结合孟昶摩诃池避暑史实,分析水殿风来暗香满的感官美学,解读但屈指西风几时来中的历史隐喻,展现苏轼化诗为词的艺术重构。
苏轼 《洞仙歌》 仆七岁时,见眉州老尼,姓朱,忘其名,年九十岁。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,一日大热,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,作一词,朱具能记之。
今四十年,朱已死久矣,人无知此词者,但记其首两句,暇日寻味,岂《洞仙歌》令乎?乃为足之云。
冰肌玉骨,自清凉无汗。水殿风来暗香满。绣帘开,一点明月窥人,人未寝,欹枕钗横鬓乱。
起来携素手,庭户无声,时见疏星渡河汉。试问夜如何?夜已三更,金波淡、玉绳低转。但屈指、西风几时来?又不道、流年暗中偷换。
译文
冰一样的肌肤,玉一般的身骨,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。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。绣帘被风吹干,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。佳人还没有入睡,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。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,走出无声的庭院,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。试问夜已多深?已过了三更,月光暗淡,玉绳星向下旋转。她掐着手计算,秋风几时吹来,不知不觉间感到,流年似水,岁月在暗暗变换。
注释
洞仙歌:词牌名。
眉州:今在四川眉山境内。
孟昶:五代时蜀国君主,在位三十一年,后国亡降宋,深知音律,善填词。
花蕊夫人:孟昶的妃子,别号花蕊夫人;
摩诃池: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,建于隋代,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。
具:通俱,表都的意思。
足:补足。
冰肌:肌肤洁白如冰雪,《庄子逍遥游》有神人焉,肌肤若冰雪,绰约若处子。
水殿: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。
欹:斜靠。
河汉:银河。
金波:指月光;
玉绳:星名,位于北斗星附近。
玉绳:星名。《太平御览天部五》引《春秋元命苞》
曰:玉衡北两星为玉绳。玉之为言沟,刻也。瑕而不掩,折而不伤。
宋均注曰:绳能直物,故名玉绳。沟,谓作器。玉衡,北斗第五星也。秋夜半,玉绳渐自西北转,冉冉而降,时为夜深或近晓也。
流年:流逝之岁月;年华。
苏轼的《洞仙歌冰肌玉骨》,以空灵之笔追忆五代后蜀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宫廷旧事。开篇冰肌玉骨,自清凉无汗如一幅工笔特写,寥寥数字便刻画出花蕊夫人肌肤如冰似玉、气质清凉脱俗的绝世仙姿,奠定了全词清雅超凡的基调。水殿风来暗香满一句,写水边宫殿夏夜凉风徐来,携带着不知是荷香、殿中陈设之香还是美人幽香的暗香,充盈了整个空间,营造出如梦似幻、缥缈出尘的意境。这风与香,是夏夜的触觉与嗅觉,更是仙境的氤氲气息。
词人笔触由人及境:绣帘开,一点明月窥人,人未寝,欹枕钗横鬓乱。绣帘轻启,月光如灵动的眼眸悄然窥入,照见美人欹枕未眠、钗横鬓乱的慵懒情态。窥字赋予月光以生命与好奇,更暗示了此情此景的私密性与美感,人月相看,静中含动,画面极具诗意与情致。
下阕聚焦于一个永恒定格的瞬间:起来携素手,庭户无声,时见疏星渡河汉。二人携手步出殿外,万籁俱寂,唯见稀疏的星辰缓缓划过深邃的银河。这静谧无声、星河低垂的庭院,仿佛隔绝了尘世,将时间凝固在宇宙的浩渺与情意的绵长之中。试问夜如何?夜已三更,金波淡,玉绳低转。一问一答间,点明夜深,月光(金波)渐淡,北斗星柄(玉绳)低垂流转。星月的移动,无声地提示着时间的流逝。
然而,最深邃的笔触在结尾:但屈指西风几时来,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。美人纤指轻屈,细数着凉爽秋风几时到来。这看似寻常的盼秋之举,却被词人赋予沉重的哲思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。在不知不觉间,美好的夏夜连同那如仙的时光、炽热的年华,都已在星移斗转中被时间悄然偷换。此句如一声轻叹,将片刻的良辰美景置于永恒流逝的时间长河中,揭示了欢愉的短暂与人生无常的永恒命题。那西风不仅是季节的使者,更是时光流逝、世事变迁的象征。
全词以冰肌玉骨始,以流年偷换终,在清凉幽美的意境与细腻深情的描绘中,升华出对美好易逝、时光无情的深沉喟叹,展现了苏轼咏史怀古词中特有的空灵蕴藉与深刻洞见。
元丰五年(1082年)苏轼谪居黄州,自称追忆七岁时听老尼所述后蜀旧事而补作。考孟昶原词《玉楼春》冰肌玉骨清无汗实存,此词实为苏轼的艺术再创造。借后蜀灭亡暗寓新党当朝危机,以流年偷换的宇宙法则稀释个人贬谪之痛。
苏轼的这首《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,是和韵友人章楶(字质夫)咏杨花词的名作。它不仅完美地遵循了原作的韵律和题材,更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邃的情感寄托,超越原作,成为咏物词中以神取形、遗貌取神的典范,展现了苏轼天才的想象力和深婉的情思。
作者简介
苏轼(1037-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文学巅峰。谪居黄州期间创新词境,其词以诗为词打破传统藩篱,此作展现其化历史碎片为艺术永恒的再造能力,为《东坡乐府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