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梁惠王上》之孟子见梁襄王:原文注译与治国思想探析

原文

孟子见梁襄王。出,语人曰:望之不似人君,就之而不见所畏焉。卒然问曰:天下恶乎定?

吾对曰:定于一。

孰能一之?

对曰:不嗜杀人者能一之。

孰能与之?

对曰:天下莫不与也。王知夫苗乎?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。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。其如是,孰能御之?今夫天下之人牧,未有不嗜杀人者也。如有不嗜杀人者,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。诚如是也,民归之,由水之就下,沛然谁能御之?

译文

孟子谒见梁襄王。退出后对人说:远看不像君主,近观毫无威仪。他突然发问:天下怎样才能安定?

我答:统一才能安定。

问:谁能统一天下?

答:不好杀伐者能统一。

问:谁会追随他?

答:天下无人不追随。王见过禾苗吗?盛夏久旱则苗枯。当乌云翻涌、大雨滂沱,禾苗便蓬勃重生。这般态势谁能阻挡?当今各国君主无不嗜杀,若有不嗜杀者,百姓必伸长脖子盼他到来。到那时,百姓归附如洪水奔涌,又有谁能抵挡?

注释

1. 梁襄王:魏惠王之子,公元前318年即位

2. 卒(c)然:突然,同猝然

3. 恶(wū)乎:如何,怎样

4. 人牧:统治者(牧羊人喻治国者)

5. 油然:云气升腾状

6. 浡(b)然:蓬勃奋起貌

7. 由水之就下:由,通犹;如水流向低处

8. 引领:伸长脖子,喻殷切期盼

赏析

此章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精髓呈现,三重对话构建起暴政与仁政的强烈对比:

一、批判统治者的精神萎靡

开篇不似人君的锐评直指战国君主的集体堕落。孟子以不见所畏揭示梁襄王缺乏君主威仪背后的本质丧失敬畏心,恰是战国攻伐不止的根源。

二、建立仁政的核心逻辑

定于一的著名论断首次明确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,并以苗喻构建仁政哲学体系: - 天道隐喻:将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的自然力量喻指仁政的历史必然性 - 民心向背:水之就下揭示民众归附如同物理定律般不可违逆 - 时势判断:旱苗待霖的比喻直指乱世民众对仁政的渴望

三、确立仁政的实践路径

不嗜杀人四字构建了从征伐到仁政的价值转向。孟子通过两组动态对比:

1. 槁苗(暴政下民生凋敝)浡然兴苗(仁政促社会复兴)

2. 当前嗜杀者(统治者普遍残暴)引领而望(民众对仁君的期待)

在战国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的背景下,孟子以自然规律论证民心向背,使仁政学说脱离空想而具现实力量。此章既是讨伐暴政的檄文,亦是仁政蓝图的宣言,其如瀑布奔涌(朱熹语)的雄辩气势,堪称战国论说文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