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版式详解​

版式指古籍每一张印刷页面的布局格式,由多个特定部分组成,各有其名称与功能。以下是主要组成部分:

​​版面 (Bǎnmin)​​

指每页上印刷区域(含文字、栏线等)的整体范围。

​​版框 (Bǎnkuāng) / 边栏 (Biānln)​​

包围版面的粗线边框。

上方称上栏(Shngln),下方称下栏(Xiln),两侧称左栏(Zuǒln)、右栏(Yuln)。

依据线条数量分为:

​​单边/单栏 (Dānbiān/Dānln)​​:仅一条单线边框。

​​双边/双栏 (Shuāngbiān/Shuāngln)​​:由两条平行线构成边框。

​​左右双边/左右双栏 (Zuǒyu shuāngbiān/Zuǒyu shuāngln)​​:左右两侧为双线边框,上下为单线边框。

​​行格 (Hngg) / 行款 (Hngkuǎn)​​

版面内用竖直直线划分出的行数及每行容纳的字数。

​​著录方式:​​

通常按半页行字形式记录(如半页10行20字)。

有时简写为行字。

若某行内容为双排小字(常见为注释),则记为小字双行行字。

若双行小字每行字数与正文单行相同,则不再重复标注字数。

​​版心 (Bǎnxīn) / 书口/节口 (Shūkǒu/Jikǒu)​​

位于每页版面正中的狭长区域。

核心功能:作为书页对折装订时的基准线。

常见内容:

​​鱼尾 (Ywěi)​​:置于版心中部或靠近上下的对折基准标记,形似鱼尾。单个称单鱼尾,上下对称分布称双鱼尾。

​​象鼻 (Xingb)​​:印于鱼尾上下方的一条直黑线(或根据需要增减)。

书名、卷次、页码、本页字数等。

明代以前常刻有刻工姓名于版心下方。

​​衍生概念 - 黑口与白口 (Hēikǒu Bikǒu)​​:

​​黑口 (Hēikǒu)​​:指因版心处印有象鼻黑线(或较宽的鱼尾),装订成册后书口(书背一侧)呈现的黑色线条状痕迹。粗线称大黑口/阔黑口,细线称小黑口/细黑口。

​​白口 (Bikǒu)​​:指版心处未印有象鼻黑线,对折装订后书口无黑色痕迹者。

​​书耳 (Shū'ěr) / 耳格 (Ěrg)​​

位于版框左栏外上方的小方格。

功能:题写篇名。

主要流行于宋代蝴蝶装书籍中。

​​栏线颜色 (特殊形式)​​

​​朱丝栏 (Zhūsīln)​​: 行格界线用红色印刷或绘制。

​​乌丝栏 (Wūsīln)​​: 行格界线用黑色印刷或绘制。

​​说明​​:这两种名称主要见于对唐以前写本的描述。明清时期有专门印刷带色笺格的作坊。因此,对于明清抄本古籍,若使用了有颜色界栏的纸,通常直接著录其颜色,如红格抄本、蓝格抄本、绿格抄本、黑格抄本等。